11月27日,央行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通知强调要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出发,着力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近年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净融资规模连续多年为负。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民营企业信用债存量规模约2.25万亿,仅占全部信用债比重的3.7%。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要让投资者购买民企债,必须有足够的收益匹配风险。比如允许民企以10-20%的票面发债,投资机构基于大数法则购买,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从这个角度看,打造中国高收益债市场可能是破题的关键。
此次通知明确提出,探索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建设高收益债券专属平台,设计符合高收益特征的交易机制与系统,加强专业投资者培育,提高市场流动性。此外,通知还提出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加大对民营企业债券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用等举措。市场预计未来民企债券融资将会改善。
数据显示,2010年-2016年间民企债券发行规模和净融资规模稳步增长。尤其在2015年,随着公司债扩容,民企信用债融资规模大幅增加,民企信用债总发行量于2016年突破万亿元,并且当年净融资额高达9182亿元,达到历史峰值。
在金融去杠杆与部分民企违约的影响下,市场风险偏好大幅降低,机构“一刀切”现象日益增多,2018年民企净融资额首次为负值,民企信用债融资功能收缩。
“民企债券违约风险高,尤其是前些年个别民企财务造假事件加剧了投资人的担忧,机构不买民企债,发行规模就出现下降。”沪上某大型券商信评总监直言。
2020年民企债券净融资规模一度转正,但2021年继续转负,并在2022年、2023年持续,三年净融资规模约-6000亿。究其原因,民企债中房地产企业占大头,而2021年以来房企风险持续发酵,民营房企融资较为艰难,偿债规模远高于发债规模。
“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为国有持牌金融机构,大多为同质性强的国有金融机构,容易在风险偏好同质化下形成羊群效应,放大市场对民企债的规避情绪。”前述沪上大型券商信评总监表示。
此次通知提出,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债券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养老金、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积极科学配置民营企业债券。支持民营企业在符合信息披露、公允定价、公平交易等规范基础上,以市场化方式购回本企业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
中信证券称,从需求视角看,银行、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及资产管理类机构等机构投资者以风险防范和产品流动性为主,风险偏好较为趋同,只有少量优质民营企业债券才能进入可投资标的库。通过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增加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对民企债券的配置,能够提升民企债券的流动性,提振各类机构投资需求,助力民企债券一二级市场的活跃。
此次通知还提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用。鼓励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市场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担保增信、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增量、稳定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