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股份行和中小行下调银行存款利率之后,国有大行也开始下调存款利率了。经常买银行存款的投资者或许已经发现,近期各大行的存款产品利率都有所下降,包含两年期、三年期等中长期的存款产品利率普遍下降了0.1%。
站在当下的角度看降低存款利率这件事,既有宏观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银行业自身保持良好发展的要求。
先从宏观经济的情况来看,俄乌冲突、疫情爆发等极大地增加了经济不确定性。一季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反映居民消费情况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同比增长3.3%,远低于4.8%的gdp增速,三月份受到疫情影响,消费更是同比下降3.5%。而消费则是支撑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69.4%,是三大需求中贡献最大的。如果消费不稳,那么将极大地影响“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提高居民存款的机会成本,进而降低储蓄率,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鼓励消费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当前国内完全存在通过降低储蓄率来间接提升消费的客观条件。长期以来,我国都有勤俭节约、省吃俭用用以储蓄的传统。国内储蓄率从1999开始持续高速增长,最高在2009年达到51%。随后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储蓄率有所下降,但近几年又开始逐渐抬升,已经达到45%的储蓄率,显著的高于其他国家。高储蓄率带来的是较低的消费率。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发展水平或文化相似的俄罗斯、日本、越南等国家,国内的消费率都大幅度地低于这些国家。因此,当前降低储蓄率,鼓励居民消费,存在客观条件。
其次是从银行业自身发展来看,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而银行又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疫情发生之后,实体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银行则是金融让利的主体。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率的不断下降,也导致银行的净息差(即nim)快速地走低。
如果从数据来看,反映商业银行运用生息资产效率的净息差从疫情前的2.2%降低至目前的2.08%,降幅达到了5.5%。而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持续的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仍然是重中之重,在保证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同时还能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需要从银行的负债端努力,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这也要求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实现。
而为了保证银行持续的信贷投放能力,需要保持银行合理的盈利能力。在持续多次的金融让利实体经济后,净息差达到2.08%已经是近十年的最低点。只有合理的降低负债成本,才能更好地推动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实现“宽货币到宽信用”有效传导。
除此之外,银行当前还面临着“资产荒”的问题,高息资产严重不足。从一季度天量社融的结构来看,宽货币到宽信用传导路径存在极大的堵点,银行体系并不缺钱,缺的可能更多的是可投的资产。当资金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存款价格的降低也自然水到渠成之事。
后续影响:
从市场影响看,整个银行业将会普遍性地下调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存款利率已经实现了实质性降息。如果参考过去几年的政策,可以近似理解为“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政策效果。
为何说其它银行大概率会跟随下调存款利率,而非一定?从根本原因上来说,在利率市场化持续进行改革后,央行所定的“存款基准利率”只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对存款利率进行定价的“锚”,而非标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个“锚”一定限度上进行自由的加点(或降低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