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指数化投资理念的兴起与普及得益于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而其真正进入规模化发展始自世纪之交的2000年前后。最初的形式是高盛等投行通过商品指数收益互换,为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供便捷可靠的大宗商品配置方案,后来逐步向私募基金、信托产品、etp等产品形式扩展,而场内的商品指数期货及期权也顺应相关风险管理需求陆续上市。
商品指数化投资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其发展速度却是极为惊人的,因而被认为是过去10年金融市场最为成功的产品创新之一。目前商品指数化投资已成为机构投资者配置大宗商品的主要方式,根据巴克莱资本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全球商品资产管理规模为3250亿美元,其中1950亿美元以商品指数为投资工具。
商品指数etf在全球商品指数化投资方式中属于后起之秀,第一只商品指数etf由德银旗下的powershares于2006年发行,目前基金规模约55亿美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指数etf。由于etf产品特有的流动性好、交易成本低、价格透明等优势,商品指数etf日益成为商品指数化投资家族中最耀眼的明星产品,近年来多空杠杆型商品指数etf的发展更为投资者应对商品熊市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
b 收益来源多样化
商品指数etf的投资优势在于拥有三重回报,分别是商品价值、移仓收益、利息收入。商品指数有别于权益类指数,是由一揽子商品期货组成,因此投资指数的收益不只是跟商品价格有关,还与期货合约间的选择及利息收入相关。
商品价格是商品指数最直接的收益来源,而商品整体走势体现在商品转化成终端消费品的价值。例如,铜是空调的重要原材料,生产商要制造空调赚取消费者的金钱,就必需用铜来生产,这使得生产商愿意支付资金来购买铜,使铜长久地保有价值。如果商品指数是由全球最重要的一揽子商品组成,那么只要我们一直消费,商品拥有的价值就永久存续,使得商品指数成为全球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长期对抗通胀的重要投资工具。
当然对于长期投资者,他们还需要面对商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特别是低通胀环境下的价格风险。但是近年来持续的商品熊市并没有明显降低商品指数的资产管理规模,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商品指数etf还拥有移仓收益和利息收入两大收益来源,这也彰显了商品指数作为大宗商品主流配置方式的巨大魅力。
图为金瑞商品指数走势与全球宏观事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