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发审委完成本周的最后一次发审会,本周审核拟上市企业9家,共通过5家,被否4家,否决率继续保持高企。至此,2018年至今发审委共计划审核59家ipo企业,取消审核5家,通过率38.94%,否决率47.46%。
从1月以来的发审情况来看,新的迹象正逐渐显现,即监管层对ipo项目盈利规模要求进一步提高。结果显示,除1月3日过会的泰林生物以外,近期“最近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合计低于1亿”的ipo企业均无缘上市。
伴随上述变化发生的同时,部分受访券商人士表示,随着监管层的审核标准提高,投行亦提高ipo立项的标准,以保证过会率。
新盈利隐形门槛
自“大发审委”上任已超三个月,新的审核逻辑已清晰体现,“规范性”成为监管层频频强调的关键词;而盈利能力亦是监管层的审核重点,近期盈利规模偏低的企业恐面临“难上市”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2018年至今上会企业数据,结果显示,“最近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合计低于1亿”的ipo企业基本无法顺利通关。
仅有一家该类ipo企业在1月3日通过发审会,为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6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9.66万、1586.12万、2801.50万,净利规模较小,三年合计远未达到1亿。
除此以外,截至2月8日,该类企业或被发审委否决,或被取消审核。
数据显示,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市中孚泰文化建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3家ipo企业,均在今年上会前被取消审核,他们共同特征在于“三年扣非净利润合计少于一亿”。比如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6年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289.34万、1070.64万、1703.15万。
至今被否的企业中共有8家亦符合这类特征,在被否群体中占比29%。比如浙江春晖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6年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620.92万、1939.18万、2954.79万;另一案例则是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三年分别为3086.2万、3503.36万、3417.06万。
多名受访投行人士表示,坊间确有流传“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需达到1亿”的说法。
深圳一名券商保代分析称,预计监管层内部需要有审核标准,而盈利规模比较容易统一共识。
事实上,监管层对ipo企业扣非净利润的重视已经不是首次。在2017年已有多家ipo企业被否,其特点均为扣非净利润未达3000万。
2月8日,沪上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解释,扣非净利润更能准确反映企业基本面。主要因为部分拟上市企业收入构成中含较大比例的政府补贴或税收优惠,监管层要考察公司的盈利能力;政府输血的可持续性;万一补贴政策停止是否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