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首份《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核技术应用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进入快速扩张期。保守估计,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从2015年的3000亿元(约占gdp的4.0‰),到2022年底已接近7000亿元(约占gdp的5.7‰),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工业应用产值占比超过50%,医用核技术产值占比约20%,发展相对成熟。
“我国核技术应用发展空间很大,预计2025年可达万亿市场规模。”《报告》主编、国家原子能机构原副主任王毅韧在发布时表示。
核技术应用通常指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或同位素及辐射技术应用,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受1990年代以来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加持,核技术应用深度融入相关国家的国防、能源、工业、农业、医学、地质、材料、环保、考古、尖端科学、空间科学、公共安全等领域,属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
实际上,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用”已广泛受惠于核技术应用——植物诱变育种提升了粮食安全;辐射加工助推高性能材料推陈出新;辐射消毒灭菌确保了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同位素电池和原子钟帮助人类探索和利用太空;核测井技术突破引发了页岩气革命;核医学诊疗技术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病患的生命;辐射处理废气、废水和废渣为解决环境生态治理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核技术违禁品安检保障了人流物流畅通和交通安全等。
“就应用的广度而言,只有现代电子学和信息技术(ict)才能与同位素及辐射技术相提并论。”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曾如此表示。
“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核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报告》显示,发达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商业模式成熟、市场集中度高且已形成庞大的规模;紧密关联产业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
记者从2023核技术应用国际产业大会上获悉,一些国际上知名核蒸汽供应系统(nsss)供应商也是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头部企业。美国将核技术列为优先支持的22项重大技术发展方向之一,美国核技术应用产值已达6000亿美元,约占gdp的3%。日本、韩国、瑞典和欧盟主要大国的该项指标为2%-3%。很多发展中国家重视和欢迎核技术应用,开展了各具特点技术开发及应用活动,产业规模小、成长空间大,合作意愿强。
我国核技术应用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多种所有制单位积极参与,技术转化应用空前活跃,逐步形成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报告》显示,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进入快速扩张期。
据《报告》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法人单位已超过达9万家。在役民用研究堆(临界装置)有18座(可生产同位素的5座)。在用各类射线装置约23万台、放射源15.7万枚。保守估计,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从2015年的3000亿元(约占gdp的4.0‰),到2022年底已接近7000亿元(约占gdp的5.7‰),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工业应用产值占比超过50%,医用核技术产值占比约20%,发展相对成熟。
记者了解到,《报告》全面扫描全球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大势,聚焦分析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规模及前景、发展动力、骨干企业、竞争格局、制约因素及发展瓶颈,并提出对策建议。报告包括总体发展、技术与产业、典型案例三个篇章。